<
m3n1小说网 > 穿越小说 > 朕就是万历帝 > 第八十五章 张居正也开窍了
    张居正沉声答道:“皇上请吩咐。”

    “铁路,朕今天要跟张师傅说的第三件事是铁路!”

    朱翊钧的话让张居正笑了。

    “老臣早就等皇上说铁路的事?”

    朱翊钧也笑了,“看来张师傅看到修铁路的好处。”

    “回皇上的话,修铁路,属于投资大但是回报也大,而且回报周期很长的优质项目。可以说是可以吃千代百世的绝好项目!”

    朱翊钧笑得更开心,“看来张师傅没少从杨金水那里取到真经!”

    站在角落的冯保微微抬起头,瞥了两眼过来,又继续垂手低头,静静地站在那里。

    “那就挑明了说,张师傅,未来三年内阁要重点关注六条铁路的修建。

    第一条是京秦线向北延伸线,出山海关,过绥中、宁远、广宁和辽河,直抵沈阳建成京沈线,成为京哈铁路的主干部分。

    第二条是京津线向东北方向延伸,过顺义、怀柔、密云,出潮河所,直抵承德。

    第三条是京津线向西北延伸,过居庸关、宣府,直抵大同,成为京绥线的主干部分。

    这三条铁路里程不长,耗费不大,但重在战略,张师傅你要心里有数。”

    张居正点点头,心里有数。

    这三条线全是围绕京师做文章,核心问题就是确保京畿安全。这三条铁路东至沈阳,北至承德,西至大同,一旦修通,军队调动极其便利。

    北疆如同加了一道铁链,京畿固如金汤。

    京畿稳固了,后续就可以以这三条铁路为基础,继续延伸,经营东北、漠南和漠北。

    所以说这三条铁路具有战略意义。

    “后面三条铁路,则重在经济意义。

    胶济郑西线,是中原和关中出海的重要通道。

    河南、陕西地处腹地,又无长江水系那样便利的河运,所以铁路是第一选择。

    打通它们的出海口,把鲁豫陕用铁路串在一起,后续再完成引黄北归工程,双管齐下,复兴关中和中原,让它们也成为大明富庶之地。”

    张居正说道:“皇上,臣总理国政数年,深刻明白皇上所言的农为国本、工可强国、商以富国的道理。

    河南、陕西发展农业,仅仅只能让百姓们解决温饱问题,如何让他们过上富庶生活?

    必须大兴工商。

    只是要想富,先修路,这路还必须是铁路。

    一旦胶济郑西铁路修通,陕西、河南有了出海口,自然就能开办工厂,流通贸易,沿着铁路线建立一个个区域经济中心。”

    “张师傅和内阁有此认识,朕心甚慰。

    胶济郑西铁路是连通东西的重要动脉,那么津浦和京汉两条铁路,是贯通南北的大动脉。”

    现在大明的医学发展得越来越快,动脉、静脉血管也被太医院正式定义和公布。张居正听得懂是什么意思。

    “皇上,臣与内阁上下都认为,津浦和京汉两条铁路,规划宏伟,作用巨大。它们一东一西,连接了京畿、中原、江淮和江南两湖地区。

    按照地理学会的定义,这叫连接了卫河流域、黄河流域、淮河流域和长江流域。

    届时老的鱼米之乡江南地区,新的鱼米之乡两湖地区,将会与中原和北方地区,互通有无。

    南方的粮食、丝绸、棉布、茶叶北运,北方的煤炭、钢铁、机器南运,真正做到全国一盘棋,协同合作,共同发展!”

    看来拉着朝议大夫和资政们坐火车,去滦州参观开会的效果是非常显著的。

    朝野上下都看出铁路和工业对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。

    经济发展了,大家升官的升官,发财的发财,皆大欢喜,谁不喜欢?

    内阁上下一改往常对修建铁路排斥和质疑的态度,各个变成铁路拥护派,恨不得明天全国各省各郡都能通铁路。

    “好,张师傅带着内阁上下,近期加强学习,觉悟和认识提高不少。”朱翊钧笑着说道,“京汉和津浦两条铁路与前面三条铁路不同,与修好的京秦和京沽铁路也有所不同。

    一是里程长,京汉铁路长一千二百一十六公里;津浦铁路长一千零十五公里。

    二是穿过的省、郡、县多。

    京汉铁路需要穿过顺天府、河北、河南、湖北三省十余郡数十个县。津浦铁路需要穿过河北、山东、江苏、安徽和应天府,十余郡数十个县。

    为了缩短工时,兵部决定南北两端同时开工,分段施工。这方面,我们的铁路建设队伍有经验。

    京沽和京秦铁路都是两端同时开工,地基分段施工。在我们测绘详尽的地图帮助下,以及先进的测量技术指导下,顺利完成,误差极小。”

    朱翊钧扳着手指头给张居正算了起来。

    “三是耗费巨大,不仅工程量大,耗费钱粮多,还有好几道天堑。

    卢沟河、黄河、淮河还有长江。

    长江最难啃,目前大家谁都没有把握,只能暂时放一边。

    卢沟河最好啃,桥梁设计院已经勘定好地方,设计出图纸。

    淮河和黄河都是拦路虎,但我们必须下定决心,一定要把它俩都啃下来!”

    说完铁路修建困难,朱翊钧着重指出:“张师傅,修建铁路是一个系统工程,不仅仅是一条可以往复的交通要道那么简单。

    为了配合铁路修建,我们需要在沿线开建水泥厂、钢铁厂和机器厂,开挖煤矿和铁矿,就近提供材料和设备。

    铁路修完,这些工业就是沿途各地区宝贵的财富,是他们的工业基地。

    张师傅,根据铁路修建的需要,以及沿途各地区的实际情况,内阁要统筹兼顾,尽快制定出厂矿开设规划,同时推进,不能耽误六条铁路的进程。”

    张居正点点头。

    此事不用朱翊钧说,他和内阁也知道轻重。

    “内阁一直注重此事。户部、兵部、太府寺、工部,会同少府监计划局,一直在召开联席会议。

    没有什么争议的厂矿规划,早定早执行。最早一批规划是七月份出来的,合计十五家,此时已经开始动工了。

    有争议的厂矿规划,以兵部的意见为主,兼顾地方意见,加快讨论和协商,达成一致的就马上批出来,下发执行.”

    朱翊钧听得连连点头。

    这种非常追求效率的工作作风一听就是少府监那边传过来的。

    看样子两边官员互相交流的效果,出乎自己的意料。

    “皇上,只是这铁路大修,厂矿广开,耗费的钱财无数,见不到底的无底洞。户部王汝观这些日子里,一天到晚脸都是惨白的。”

    朱翊钧哈哈大笑。

    “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!

    不过修铁路可不是什么亏本买卖。京秦和京沽两家铁路公司,第一季度财报已经出来了,盈利状况十分可观,买到就是赚到!

    这还只是起步,随着新的蒸汽机车和车皮不断投入使用,客运车次不断增加,赚的钱会更多,财源滚滚。

    买这两条铁路债券的人,都发财了。”

    张居正笑着点头,“没错,《商报》、《顺天政报》等几家报纸,大张旗鼓地宣扬这件事。很多人看了后,心热眼红啊!”

    “心热眼红是对的!

    以前不知道其中玄机,没有去买,现在后悔也来得及。

    津浦、京汉两条铁路的债券,正在如火如荼地推行,现在去抢购,就是在抢发财机会。

    机不可失时不再来!”

    张居正哈哈大笑,笑得十分畅快。

    皇上赚钱的本事,着实高明。

    “皇上,现在市面上这两家铁路的债券都被抢疯了,老臣也厚着脸皮,叫家人先下手为强,买了两万圆的。”

    “买,这么好的发财机会为什么要错过?朕也在买,后宫嫔妃们也把各自的私房钱拿出来买。

    朕跟杨金水商议过,后续这些铁路债券会债改股。”

    “债改股,债券改股票?”

    “张师傅,这些金融知识你也弄懂了?”

    “皇上,老臣也在努力学习,只是年纪大了,学得似懂非懂的。”

    “张师傅,其实这很好理解

    债券就是铁路公司欠你的钱,到期是需要连本带利还你。股票是你入股铁路公司,本钱没有还的,定期吃股息。

    虽然股票本钱不会还给你,但你可以把股票转卖给别人。

    比如这包赚不赔的铁路股票,行情大好,无数人抢着买,你十圆买进的股票,别人愿意十五圆、二十圆买了去。”

    张居正眼睛一亮:“皇上,这又是一个赚钱的机会。”

    “没错,但可能是赚钱的机会,也可能亏本。”

    “亏本,怎么会亏本?”

    “张师傅,做生意怎么可能稳赚不赔的?

    如果你选买的那家厂矿,天灾人祸、经营亏本,一年到头没有股息分,就成了垃圾股,你说这股票别人会要吗?”

    “不会要。”

    “对了,可是你要卖出股票拿回本钱,就只能降价卖,别人抱着侥幸搏一把的心思买下来。

    十圆买进的股票,可能降价到五圆、一圆都有可能!”

    张居正听懂了,“市面上主要债券有朝廷用赋税担保,至少本钱有保障。股票有赚有亏,有风险。”

    “是的。股票有风险,也会被有心人操控。

    比如有人暗地里把某家不景气厂子的股票,低价收一大批入手。然后放出假消息,说该厂要被滦钢收购。

    百姓们一听,这厂子有前途啊,纷纷去抢购它的股票,股价马上疯涨。幕后人趁机把手里拿着的该厂股票高价卖出。

    等到真相大白,该厂股票不仅会跌回原形,还会跌上加跌。

    至于幕后之人,赚得盆满钵满,拍拍屁股走人。”

    张居正脸色郑重,“听皇上如此一说,确实有大问题。”

    “是啊。这世上聪明人多的是,只要能赚钱,坑蒙拐骗、杀人放火都敢做,还能做得计谋百出。

    朕就是担心这个问题,所以少府监金融局请求全面开放股票,正式成立股票交易所,一直被朕按着。”

    目前大明有部分“民企”在发行股票,属于民间私下行为。

    上海、天津两地的债券、股票和期货交易所,也是“民间私下行为”,属于打擦边球,交易都是非常谨慎,极为不便。

    说不好听的,要封它只需上海市府一纸公文就可以。

    但是在东南地区,请求正式立法,允许企业发行股票,成立证券交易所的呼声一年比一年高涨。

    这个情况张居正也是知道的。

    朱翊钧继续说道:“不过万事有利有弊。股票有大风险,却是企业融资极佳的渠道。

    未来三年,大修铁路,大兴工商,数以百计的大项目要上马,处处都要钱。

    如何填补这个大窟窿?只能向未来借钱。

    朕权衡利弊后,决定正式放开股票,决定在上海和天津各开设一个证券交易所,还是老样子,商办官督。

    少府监那边正在日夜加班,草拟规章制度,选定第一批发行股票的实业”

    等到朱翊钧说完,张居正开口道。

    “皇上,此事能不能让内阁也参与其中?”

    这句话让朱翊钧不由一愣!

    寂静一片,只有外面树上的知了,在拼命地嘶叫,如同一支唢呐,刺破空气,钻了进来,在室内飘荡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