<
m3n1小说网 > 穿越小说 > 朕就是万历帝 > 第八十七章 永久牌自行车
    这里是顺天府良乡县地界,跟宛平县城和京师五城只隔着一条卢沟河,几十里路程。

    四乡八村有不少亲戚住在宛平县城和京师五城。

    现在经济搞活,经常有乡民们结伴,赶着驴车牛车,把自家的果蔬和农副产品,运到宛平和京师五城去卖。

    每年端午万寿节,也会有不少乡民结伴去京师南苑游玩,开开眼,过过瘾。

    所以这里乡民们颇有见识,一眼就看出官道上这一行人骑得都是京师时兴的自行车。

    缝纫机、自行车,谁家要是有这两件物件,非得活活美死。

    这两件物件,缝纫机到处有卖的,就算是宛平和良乡县城的百货商店都有卖的。

    只是价格偏贵,买得起的人不多。

    自行车就显得十分稀罕。

    据说是今年才时兴的物件。抬腿就走,骑上它翻山越岭,平坦大道、田间小路,都能轻松驾驭。

    几十里路说话间就到了,非常便利,在乡民们眼里,是一件非常神奇的物件。

    不仅贵,数量还特别少,就算是京师五城里,也只有寥寥几家店铺在卖,价格还让人咋舌。

    不过据隔壁村二大爷说,他侄媳妇的姑姑的三大爷的四表兄的外甥,在滦州一家工厂当工人,前些日子回乡探亲,说滦州那边厂矿,有不少人开始骑这个自行车。

    还说厂里准备给今年的年度红旗突击手、优秀和先进工人,发放自行车当奖品。

    那个外甥还说,这自行车就是卢龙制造局下属的卢龙车厂产的,牌子叫永久。

    乡民农户们插着腰,羡慕地看着官道上骑着自行车飞驰而过的一行人。

    前后两伙人,大概十余人,都骑着一水崭新的自行车。

    真是叫人羡慕!

    部分有志向的乡民们,开始在心里盘算起来。等今年秋收,把最后一茬麦子收完,自己也扛着包袱,去找份活干,多挣些钱回来。

    而今圣天子在位,世道昌明,百姓们日子越来越好过。可种田只能填饱肚子,饿不死冻不死而已。

    可现在市面上的好东西越来越多,看得人眼花缭乱,心里直痒痒。

    香烟,酒水,糖果,牙膏,香皂,雪花膏,五颜六色的花布,暖水壶,蜂窝煤炉,缝纫机,自行车,钟表

    谁都喜欢,尤其是男女年轻人,看在眼里都拔不出来了。

    进一回城,都需要用很长一段时间来平复心绪。

    可是这些物件都需要用钱去买。

    现在能吃饱饭,穿暖衣,能过上老辈人嘴里的太平日子,可年轻人们的苦恼却越来越多。

    老的基本欲望被满足,却有更多的新欲望被勾了起来。

    挣钱!

    挣多多的钱!

    这成了乡镇许多年轻人的念头。

    对于良乡县乡镇百姓们来说,挣钱的机会其实有很多。

    近的可以去京师五城。

    那里还在搞大建设,需要许多的建筑工。不需要你识字多少,肯卖力气就行。

    还可以去北京南站宋村货场扛活,那里急缺脚夫力工,也只需要你肯卖力气。

    要是小时候上过私塾,识得些字那就更好。想离家近,去天津;想福利好,去滦州。

    这两处的厂矿天天招人,只是现在的要求提高了,要求识字,不再像以前,有把子力气就可以。

    不用跋山涉水去天津和滦州应工。

    滦州和天津在京师、河北、山东、河南、陕西省会和各郡治,上海在安徽、浙江、江苏、江西、两湖省会和各郡治都有办事处,由驻那里的商号公司兼顾,常年招人。

    只要初试合格,凑足一定人数,一并送回滦州、天津和上海。

    田间,有位小伙一手扶着杵在地里的锄头把,一手抹着额头上的汗,看着远处骑着自行车远去的一行人,心中畅想着。

    自己识得字,肯定能进滦州、天津和上海的厂矿。

    上海太远了。

    天津近,可滦州的福利好!

    去滦州干上一两年,成为“正式工”,然后骑一辆自行车回来,也能像这些人一般神气。

    到那时,自家的门槛都要被媒婆踩烂。

    其他姑娘自己看不上,就稀罕燕台村的春妮,她可是方圆百里有名的俏姑娘。

    嗯,成亲后大娃叫什么名字呢

    小伙子还没给自己与春妮所生的大娃想好名字,后脑勺挨了一凿栗。

    吃痛下意识一转头,看到自己的父亲站在后面,脸色不善地骂道:“看人家骑个车都能看出神,你有什么出息?

    想买啊?好好种地!

    不好好种地,不要说这铁轱辘车,就是屎你都吃不上!”

    小伙子悻悻地挥动着锄头,继续弯腰在田间干活,心里忿忿不平。

    想不到我追求幸福最大的障碍就是自己的亲爹!

    唉,这该死的原生家庭羁绊啊!

    舒友良猛然爆发,猛踩脚蹬子,车速超过了杨贵安,但始终超不过任博安。

    “你个任敬修,不尊老,我一把年纪,让让我又如何?”

    舒友良喘着气,踩着自行车,在后面嘟囔着。

    “舒爷,你一直都说自己还很年轻,身体特棒,一点都不要让。怎么这回说起自己老了?”

    “不行了,不行了,那里有个空地,在那里歇息一会。”

    四人纷纷停下自行车,推着它进到空地,停在一边。

    舒友良一屁股坐在草皮上,端起水壶,咕咚咕咚地喝了起来。

    后面又跟上来六人,都骑着自行车,笑着打招呼,把车停在另一边,纷纷坐下来喝水歇息。

    他们是李瑄和任博安的随从,另成一队,落在后面。

    “舒爷,”李瑄有些不好意思,“骑自行车南下,只是晚辈一时的冲动,舒爷你何必跟着晚辈一起吃苦。”

    舒友良呵呵大笑,“李公子,我这是‘老夫聊发少年狂,左擎把,右踩镫,蓬头布衫,十车爬长坡’。”

    众人都大笑起来。

    舒友良看着停在前面的自行车,又看了看后车架的不多的行李。

    “幸好我们把大件行李交给运输社,打包托运到开封城。

    没想到,这自行车平日骑一骑还不怎么样,几十里骑下来,还真的累人。”

    李瑄好奇地凑过来问道:“舒爷,你去滦州各厂矿都参观过?”

    “那是自然。五月中我家老爷在开会,我就陪着两个葡萄牙人,每天到处走,滦州三市几十家厂子,我们几乎逛了个遍,就连赫赫有名的卢钢高中也在门口瞄了几眼。”

    “舒爷,那这自行车什么来历?为什么叫二八大杠?”

    “呵呵,算是问对人了。卢龙车厂,我也去看过。听里面的工人说,它一直在制造马车、黄包车和平板车。

    而这自行车老早就设计出来,只是轮胎不好解决。

    木制、铁铸、牛皮、牛筋,各种轱辘都试过。要么太硬,要么不经用,要么太贵。所以一直处在试验阶段。

    后来还是化工所那边,搞出什么硫化橡胶,把车轱辘换成橡胶的外胎和内胎,这才圆满,开始往市面上卖。

    至于为什么叫二八大杠,不知道,据说可能是从西苑传出来的。不过厂子里自己分,是按车轱辘分。

    我们这个车的车轱辘直径是七十厘米,厂子里给定的型号是七零型,全称是永久牌七零型自行车。

    其余还有六六型、六零型,都是按照车轱辘大小来分。

    但是卖得最好的就是七零型,也就是二八大杠,结实耐用,载人运货,两三百斤都不在话下。”

    “舒爷,”旁边的杨贵安凑过来问道,“听说这自行车卖得贵,是因为用了上好的钢材,还有链条、脚蹬子,都是精巧之物。”

    舒友良摇了摇头,“没说到点子上。

    自行车是用的好钢材。可咱大明缺好钢材吗?根本不缺。京沽、京秦铁路,近千里的铁轨,四条啊,全用的上好的钢材,得多少吨?

    还有这链条、脚蹬子能精巧得过缝纫机、手表和机床吗?

    自行车贵,根本不是这两个原因,没说对。”

    杨贵安问道:“舒爷,那它贵在哪里?”

    “轮胎上!”

    “轮胎?”

    众人都好奇了。

    怎么贵在这两个不起眼的车轱辘上?

    “这轮胎分外胎和内胎,虽说都是硫化橡胶制作,却不是同一种橡胶,具体是哪两种,我也不知道,只知道生产工艺不同,性能也不同。

    不过它们的原料都是南方的橡胶树流出的胶乳,十分珍贵。”

    李瑄问道:“橡胶树流出的胶乳?那跟漆树流出的漆一样啊。”

    “小侯爷真是聪明,一语中的。”

    李瑄有些不解:“舒爷,那为什么不叫南方多种这种橡胶树?”

    “小侯爷,没那么简单。

    这橡胶树咱们这边以前没有,还是定海侯(李超)征战艮巽洲,在巽洲密林找到,叫人送过来,种植在三宝半岛和炎州诸岛。

    要五六年后才能割胶。

    朝廷不仅每年都在南海地区大量种植橡胶树苗,还从巽洲移种不少成年树过来。加上巽洲割出来的胶乳,这才有勉强够用的胶乳。

    但是要等大量胶乳出产可用,还得等个两三年。

    物以稀为贵。

    而今胶乳少,产出的硫化橡胶也少,价格自然就贵。这自行车价格贵,有一半贵在轮胎上。”

    原来是这样。

    众人恍然大悟。

    舒友良继续说道:“再过三五年,等南海地区的橡胶树苗成熟,开始可以割胶,橡胶价格自然就下来了,自行车也就能卖得便宜。”

    聊过自行车,大家三三两两地聊起其它话题。

    任博安看着舒友良,好奇问道:“舒爷,你真得纳了一位西夷婆娘为妾?”

    任博安跟舒友良是老相识,海瑞下江南,查办江南三大案时,任博安在中间出了大力,曾经在海瑞跟前听用,那时就跟舒友良认识,老交情,非常谈得来。

    也只有他才敢问这么私人的问题。

    “那是当然,我就是这么有魅力。”舒友良得意地说道。

    “舒爷,老朋友面前你就不要装了。你说实话,那西夷婆娘为啥看上你?该不会是因为想入籍大明,所以委屈下嫁?”

    “什么话!我家索娘子说我,平凡的皮囊里有一个有趣的灵魂。”

    杨贵安吓了一跳:“舒爷,这西夷婆娘是神婆?能看到鬼魂?”

    舒友良眼睛一瞪,“屁话,我家索娘子可是西夷赫赫有名的画家,艺术家,艺术家懂不懂啊!一身的艺术细菌啊!”

    大家说笑了一会,舒友良起身道:“大家伙继续赶路,我们今天还得在天黑前赶到固节驿站,要不然就得风餐露宿。

    深秋季节,这荒野的风可没有那么好喝。”

    “好,大家走了。”

    李瑄、任博安、杨贵安纷纷起身响应。

    大家推着自行车到官道上,一蹬一摆腿,人稳稳地骑在缓行的自行车上,使劲踩几下,车速慢慢提起来。

    还是分成前后两队,鱼贯行驶在官道右侧边上。

    阳光从远处的山峦上掠过,穿过路边树木的叶丛,斑斑点点地投下来,忽明忽暗的阳光在他们身上闪动。

    时不时有马车在官道中间疾驰而过,扬起尘土。

    舒友良他们一边捂着鼻子,一边继续踩着脚蹬子。

    忍不住按动车铃。

    叮铃铃的清脆铃声,在斑斓的阳光中闪烁着,从路边的杨树树叶里跳出,在路边一望无际的金黄色麦田上飞快地跳跃,最后像几只鸟儿一般,嗖地不见了。